为何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又降
本报综合报道 时隔一年,保险行业再次传出下调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消息。
近日,据媒体报道,6月底部分保险公司将停售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将于7月初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的消息再度引发市场关注。这一消息也再次引爆保险销售圈,保险营销员“炒停售”之风再起,并且愈演愈烈。
那么,险企为何再次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具体有何影响呢?
预定利率又降
进入6月以来,陆续有保险公司通知保险经纪公司,下架或者调整相关预定利率产品。这已经是近一年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二度调整。
在保险精算中,定价利率和预定利率的含义基本一致,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作为保险精算假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率影响着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需求、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2023年7月底,在监管的指导下,保险行业进行了保险产品“大切换”——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预定利率3.0%的产品成为主流。
据保险经纪人观察,与2023年7月不同的是,目前高调宣布产品预定利率调整的保险公司并不多。从目前市场上的存量产品来看,不少产品的预定利率早已低于3%。
在2023年之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也发生过一次“大切换”。2019年8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预定利率为4.025%的长期年金险被按下暂停键。在一波“炒停”后,预定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的时代开启。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高点出现在1998年。由于此前监管对此未做明确规定,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度达到8.8%甚至更高。
1996年5月,央行开始连续下调银行存款利率,此后的三年时间内,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的10.98%直接降至2.25%,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出现“大转弯”。银保监会紧急发布通知,将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且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
2013年8月,随着监管明确,普通型养老年金的预定利率可以在3.5%的基础上上浮15%,即最高为4.025%,预定利率2.5%的上限规定在这一刻被打破。
在这个过程中,每轮预定利率发生较大调整之前,保险行业都会上演疯狂的“炒停”销售大战。但本次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尚未掀起波澜。
上述保险代理人表示,行业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炒停”的现象,或与监管明令禁止此类行为有关。此外,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切换只是一种个别公司的行为。目前,不少产品在销售上不好做文章。
在此保险代理人看来,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客户的需求在去年被大范围透支。保险产品的优势在于其可以锁定利率。保险产品的短期流动性差,再调整预定利率,必然会影响其竞争优势。
防范利差损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而言,险企下调产品预定利率有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
近年来,利率持续走低、优质高收益资产减少,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28.2万亿元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2%。两项收益率数据均处于十多年来的低位。
显然,压降负债成本已成为当前寿险业的主旋律。
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旨在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监管方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要求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时也表示:“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保险公司也得认清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低产品预定利率。如果继续维持眼下高收益的保单,基本是卖得越多,未来就会亏得越多。尤其中小险企由于基础薄弱,固定成本难以通过规模摊销,以3%预定利率产品来计算,可能要达到4%甚至以上的投资收益率才能实现成本‘打平’。目前债券利率持续下行,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续期保费和再投资也面临匹配压力,而预定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将降低新产品的负债成本,进而持续缓解险企的利差损风险。”一位北美精算师提醒称。
业内:防止保险再“炒停售”
每逢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保险销售“炒停售”就如火如荼。
有媒体评论文章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保险业要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屡禁不止的“炒停售”当休矣。
保险营销员主要以“锁定利率比赚钱更重要”“且买且珍惜”“3.0%将成为历史”等话术,引发消费者的理财收益焦虑,刺激其快速投保,从而获取业绩提成。更有甚者,有营销员将预定利率说成年化复利的投资收益率,并且承诺消费者稳赚不赔、保本保收益,这类误导性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利益。
实际上,保险产品的本质是风险保障,而不是投资理财。增额终身寿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障,其保额增长率为3.0%,而不是实际投资收益率。并且,该产品的前期投资收益率较低,若提前退保很有可能发生损失。
“炒停售”行为之所以反复上演,一方面是市场利率下行,消费者有着保投资收益的焦虑,希望通过高收益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而保险产品当前利率具备相对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另一方面,在保险营销员销售保单的业绩提成中,首年提成占比较大,通过“炒停售”的焦虑营销方式,短期内可以销售大量保单,获得大笔提成收入。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保险行业保费增长面临一定压力,随着市场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保险公司依旧坚持“拼增速、抢规模”的粗放式发展理念,为了达成一些阶段性的业绩目标,默许营销员“炒停售”,但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
受此影响,不仅保险行业、保险公司、保险营销员的声誉受损,而且“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也因此兴起,损害行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对“炒停售”秉持严厉打击的态度。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营销员,都要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坚持以客户为本,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
推荐
新媒体矩阵
-
客户端
-
微信
-
微博
-
今日头条
-
视频号
-
抖音号
-
一点号
-
百家号
-
企鹅号